深耕课堂教学 夯实理论基础——金山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三月研训活动
2025年3月6日,金山高级中学历史学科名师工作室如期举行,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进行教研活动。
一、听评课:以课堂为镜,照见教学真问题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教学研究的起点。工作室将“听评课”作为常态化教研活动。此次公开课由高二年级肖鑫老师带来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肖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对比,如马车与高铁、帆船与轮船等,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古代水陆交通的变迁”、“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变革”三个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交通变迁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提出“交通变迁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交通与全球化的关系。
课后,肖鑫老师简单陈述了自己的开课思路,工作室成员王朵朵老师和方婕老师对展示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朵朵:肖鑫老师讲授的《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教态自然。既有基础知识的梳理整合,又有拓展和提升。同时联系必修相关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让学生自主翻译史料,增强学生的材料分析与解读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的具体方法,解读后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上课期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在课堂中配合学案讲练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肖鑫老师在教授本课的时候通过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和民族工业发展,回顾中国近代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历程,升华家国情怀。
方婕:肖鑫老师《水路交通的变迁》这一课要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十分清晰,就是学生要先清楚水陆交通从古代至近代的变迁情況,然后理解交通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从教材内容来看难度不大,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梳理能基本掌握大致内容。肖鑫老师则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时期交通发展的情況,以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同时提供一些图片材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切身感悟“历史”的存在。另外,还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是交通变迁的根本原因,而交通变迁则反过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理论学习:以思想为锚,重构教学认知体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工作室将理论学习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普遍存在三大痛点:其一,知识碎片化导致学生只见“树木”难见“森林”;其二,应试导向下思维训练浅表化;其三,历史与现实割裂影响学科价值认同。为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工作室成员以“大概念视域下的历史课堂转型”为主题,围绕着“什么是大概念?”“如何提炼学科大概念?”“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成员结合自己阅读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著作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成员分享了自己关注的学术前沿;有的成员分享了自己精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得到的启发。通过此次理论学习与讨论,工作室成员对于“大概念”的概念与提取方式有了更深地领悟,对于“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深耕课堂,方知教学得失;夯实理论,乃明教育真谛。在知行合一的探索中,我们收获、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师工作室成员将继续在历史教育的沃土上耕耘,播撒青春与激情,静待满树花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