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难阻春风至,线上教研互成长——记吴中区王克章(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19 14:30:48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无情,教育暖心,“特别的”假期,教师们从未停止教研的步伐,也从未放下教学的责任。为了扎实助力线上教学,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吴中区王克章(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们在工作室主持人王克章老师的带领下,于2022年4月18日晚借助线上平台开启了一项“云端研修”。  

会议第一阶段,由吴中区语文教研员吕华凯老师作了关于文本解读的讲座,从例文例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吕老师强调教师们不能做空头研究家,应脚踏实地的做好教育教学研究,并督促教师们应在同事之间、学员之间相互学习,不能因为疫情影响学习进度。

学员说:

袁梦潇(吴中区金山高级中学):吕华凯老师在“探索文本特点,寻求阅读方法”主题讲座中将试题实例与文学理论相结合,将自身教学经验与教科研感悟相结合,将文本阅读教学的相关经验倾囊相授。“每种文本都有其特点,抓住文本特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只有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理解的记忆才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吕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热情澎湃,也让我在听取过程中感悟颇多,收益匪浅,并对今后的工作设想有了新的方向。温儒敏教授也曾提到“其实没有读过不等于没有学过,靠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我将以文本类型为单位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真正做到“知人论世”、“知文会旨”、“知情达意”。

李聪聪(江苏省外国语学校):吕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操性非常强的指导讲座,获益匪浅。吕老师重点谈论从文本特点中寻求阅读方法。从内容与形式两大角度入手,结合文学体裁给我们分析“内容”与“形式”具体所指。抓住文本特点有四大作用,最根本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本,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握住命题者意图和答题方向。吕老师给我们详尽地展示了诗歌、小说的基础知识并结合具体考题带领我们分析,充分展示如何教学生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审题思路,来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

蒋育君(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吕华凯老师是我们吴中区语文学科的总司令、总指挥,一直大家一起奋战在教学最前沿。我听过吕老师好些公开课,每次学习都有很多收获。我的听课感受是,吕老师的课容量大、推进快、实效高。堂课内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着吕老师的节奏推进,课堂安排紧凑,绝不拖泥带水;教学语言精炼,毫无拖沓话语;指导精确到位,训练有的方式。作为教研员,吕老师治学严瑾、大方无私,有什么好的资料或学习心得,总是第一时间共享给我们年轻老师。在吕老师的引领下,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今天,在王克章名师工作室再次聆听吕老师精彩的讲座,依旧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吕老师的讲座依旧是那么的精炼,一上来,吕老师就直指我们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何学生在一模的阅读作答中得分较低?接着吕老师抽丝剥茧般为大家分析问题的缘由,围绕着诗歌板块的知识要点,向我们诠释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帮我们厘清了阅读教学的方向。阅读教学是语文的难点,但吕老师举重若轻,信手拈来,讲座语言生动、案例详实,充满着教学的智慧,这些都是他多年的教研经验总结,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吕老师的讲座也促使我在思考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做好阅读教学工作,两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阅读教学要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这其实是吕老师的观点,谨此借用。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

     二、阅读教学要从教学生学习课文转向品味言语

言语的品味其实就是语文味的体现,这也是吕老师一直提倡的。吕老师讲座中的很多案例,其实就是对品味语言的考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琢磨言语言,体味言语,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与途径。

最后,感谢王克章老师的辛苦付出,王特为我们请来了身边的专家,为大家精心设计了学习方案。我相信,在王特、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区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蒸蒸日上,再创佳绩。

   

   

会议第二阶段,由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沈一老师和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杨舒砚老师分别进行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初探》、《浅谈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微讲座。

 

学员感言:

王静(吴中区金山高级中学):今天有幸聆听了沈一老师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初探》和杨舒砚老师的《浅谈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两个微讲座,颇受启发。     沈一老师从单篇教学、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三种类型,给学员们做了详实的解读,生动且极具实践性。特别是对《淮阴侯列传》中蒯通的一段分析,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思辨的魅力。我想这应该归功于沈老师在教学中尝试多种课堂形式,才能在思辨性阅读中积累了如此丰富的素材。

杨舒砚老师的讲座内容是每个老师每天都会做的事——作业设计。但是如何把这件事做好,杨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模板。作业设计应抓住情境与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在写作中培养思维。通过杨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更相信学生的潜能无限,只要“牵着”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惊喜一定有!

疫情挡不住学习的热情,云上时光更精彩。 

顾玲珍(甪直高级中学):在本次的名师工作室线上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沈老师和杨老师两位老师的微讲座,感受到了她们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沈老师的讲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初探》,首先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结构的重要内容,然后她从单篇教学、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角度具体谈了如何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特别强调“分析与实证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杨老师的《浅谈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通过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创设情境,学会真实表达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两位老师的讲座,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活动最后,王克章老师提出了关于文本阅读的思考,他提醒教师应该注重教者的责任。他强调最初的文本只有作者,没有读者。没有读者没有评论者时更容易表达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的出现,是学习之后的评论者,教师不仅是学者也是教者,要挑起责任平衡重量,既要理解文本又要与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相融合,应做到“知人论世”、“知文会旨”、“知情达意”。

因疫情虽然延迟了开学的日期,却延迟不了教师研究的热情。这个特殊的假期,研的方式在变,教的方式在变,学的方式在变,唯独不变的是育才人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春天的脚步近了,期待假期归来时,春暖花开,我们成为了更好的模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