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冬至 共品民俗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4 19:08:35 浏览次数: 【字体: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一了班祁婉莹同学,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情暖冬至,共品民俗”。

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的起点。在古代,“冬至大如年”,是一个重要的祭祖和庆祝丰收的节日。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转換的重要时刻,也是家庭团聚和感恩的象征。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汉網,冬至名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 “贺冬”。《后汉书多好数:“冬至前后,君子坐乡解体,百官绝事尔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快乐地度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日与众多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食俗。俗话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由于正值隆冬时节,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阳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饺子,馄饨,汤圆等,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间的传说和由来。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隆冬,看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蔽体,不少乡亲们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就与弟予在冬至这天搭起医棚为乡亲们医瘾,他支起锅姓用羊肉,用辣椒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熊煮感名叫:“侯寒娇耳汤”的药剂。把羊肉药材等捞出切碎,用白面皮包制成像小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送给求医的乡亲们服食。当每人一大碗娇耳和汤入肚后,身体暖和了,两耳也发热了,吃几次后冻伤的耳朵治好了。因这天正值冬至节,所以后来人们都传承在冬至时吃这像耳朵似的扁食一一饺子,并有“冬至不端饺予碗,冻摔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流传于世。

最后,在这美好的冬至日,在这美好的成长日子里,我给大家送上报真挚的祝福: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有所得,期末取得好成绩,祝愿我们的祖国在严冬中孕育希望,更加繁荣昌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